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 南科学子眼中的南科大科学家

5月30日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今天

我们向所有科技工作者致敬


南科大广大的科技工作者

在祖国大地上

探究真理、发现新知

也传承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科学家精神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南科学子眼中的南科大科学家

了解他们的学术科研故事





陈晓非老师总是充满着科学家的好奇心。”


陈晓非(地球与空间科学系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同学们合影


从本科到博士,我一直在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探索学习,一半原因是因为对地球的探索欲,另一半原因是受到我的导师陈晓非教授的影响。我的研究方向是背景噪声成像—探索地球内部结构,陈老师在90年代做的广义反透射系数理论依旧为我目前的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好的研究总是能够给予后人思想的火花。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陈老师对地球物理学学子精神的概括。在日常学习中,我最喜欢的事情是跟陈老师交流,他也总是愿意和我们面对面探讨科学问题。给陈老师汇报近期做的成像结果,陈老师看到好的结果会兴奋地说这个图很漂亮,然后反客为主给学生讲解起他从这些结果中看到的地球,感觉他比我们年轻,也许这就是一个科学家的好奇心。


他常常鼓励我们,要持之以恒,要走进“无人区”中探索:“科研工作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但有时或许会感到比较孤独,因为你在做的研究,可能全世界也没有多少人懂”。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作贡献,也将是我们作为学生未来为之努力的方向。


@ 2019级学生 张功恒



孟庆虎老师告诉我们,从‘0’到‘1’的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0’到‘1’的每一步都可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脚印。”


孟庆虎(电子与电气工程系讲席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与同学们的春节合影


“不要老是呆在实验室对着电脑,南科大九山一水,多出去走走。”在孟庆虎老师的实验室里,他常常把埋头电脑前的我们叫起来,带我们到校园中漫步放松思绪。他希望我们做科研要多花些时间来思考:“与其在电脑前不断试错,不如花点时间认真想想为什么会错,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想明白了再继续工作,反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他是机器人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在医疗护理机器人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代表工作有多关节型机器人、人造移植眼球、无线胶囊内窥自动检查胃肠道疾病机器人、无遮挡的动态多摄像导航系统手术机器人等等。他严谨治学的科研态度影响着我们,对于日常的文章写作、PPT制作、学术汇报,大到内容小到字体格式,孟老师都会用严格的标准要求我们,不允许马虎了事,需要精益求精。


孟庆虎老师总是鼓励我们,在科研上不走老路,积极探索新颖有意义的方向,想别人不曾想过,做别人不曾做过的课题:“虽然从0到1的工作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从0到1的每一步都可以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脚印。”


@ 2021级学生 杨洁



“在邢明照老师的影响下,我也树立了做医生科学家的梦想。”


邢明照(医学院院长、讲席教授)与学生合影


“我觉得邢老师最厉害的成就是他不仅扎根于临床,还深耕科研,在甲状腺肿瘤的分子机制和基因遗传及其临床转化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他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全世界的临床上被广为应用,还被引入世界甲状腺肿瘤临床诊治指南,对国际上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治和预后的现代理念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树立了做医生科学家的梦想。


作为医学院院长, 邢明照老师在处理繁重行政工作的同时,依然不忘深耕科研。他经常提醒我们做科研需要耐心、细致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每次当我们提出疑问时,他都会认真听取并仔细分析,从各个角度和维度考虑问题,带着我们探究问题的核心。同时,他也注重每一个细节,从实验的准备、操作到结果的处理,他要求我们保持严谨的态度。


“你首先要做一名合格的医生,然后才是一位科研工作者。”在保研申请期间,邢老师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他让我明白医学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初心,而是应扎根于临床,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科研创新,为成为一位优秀的医生科学家而努力。所幸我拥有邢老师这个最好的榜样,也很幸运地能够在甲乳外科继续我的临床学习生涯,我将追随老师的脚步,争取做到在临床和科研上都能有所收获。


@ 2018级学生 何忧 



郭红卫老师鼓励我们要有自信去挑战别人的思想,敢于去探索未知的天地。”


郭红卫(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与学生合影


“你的生物学问题是什么?”这是郭红卫老师在课题讨论时常常会提出的问题,他常教育我们要思考实验之外更高层次的生物学问题,引导我们提出和探索更重要的生物学问题。在我眼中,他拥有独特的眼光和睿智的思想,每次和郭老师讨论完课题,都感觉思维拔高了一个层次。这种思维方式让我们即使在离开课题组之后,踏入一个全新的领域,也能从中找到重要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郭红卫老师一直关注植物生长发育及环境应答的基本生物学原理,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乙烯作用的蛋白降解模型和RNA降解模型。在此基础上,近年来聚焦植物感受环境因子并相应调整自身基因表达的分子细胞机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获首期“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成为国际上引领相关领域的研究团队之一。他常教育我们要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考,指导我们批判性地阅读文献他鼓励我们做科研要有自信心,要有自信去挑战别人的思想,敢于去探索未知的天地。感谢郭老师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引领我们一步步走进科学的殿堂,郭老师是我永远的学术偶像。


在科研上,郭老师提出了科研六要素:读、做、讲、写、想、看,为全面地培养研究生的各项能力,制定了很多计划,他常说做科研要“Work hard, work smart, work persistent”。但在生活上,他又是一个非常和蔼的人,他就像一个大家长一样关心着我们每一个人。他常说生活的乐趣在学习,人生的价值在创造,生命的意义在体验。愿我们都能体验生命的精彩,enjoy both life and science!


@ 2018级学生 颜艳 



钱共鸣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学术追求和精益求精的研究精神,给予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


钱共鸣(商学院教授)与学生在一起交谈


回想两年前研究生入学时,由于对国际商务和战略管理领域很感兴趣,我联系到了在相关领域深耕近30年的钱共鸣教授。虽已逾花甲之年,但谈到学术时钱老师仍然精神矍铄孜孜不倦。第一次面对面交流时,我就被他的学术热情感染,后来在每次讨论中都可以感受到他对于学术研究的热忱和坚持。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执教生涯中,钱老师潜心学术研究,在权威学刊累计发表70余篇学术和政策文章,其中8篇UTD和3篇FT国际最高学刊,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研究中也取得一系列成果。无论是研究问题的发现、研究流程的敲定,还是数据结果的分析、文字段落的修订,钱老师总是满怀激情又严肃谨慎,积极推动每一个环节,确保学术的严谨和专业。


钱老师常说要“苦思冥想”,要做好的研究就必须要有深刻全面的思考,没有深度的思考也不会有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作为钱老师的学生,我深深地佩服于他“学术半生仍是少年”的纯真情怀,他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和始终如一的学术热情让我备受感动备受鼓舞。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他是一位优秀可敬的学术工作者;在研究中引领学生,在生活中支持学生,他是我人生路上的导师。希望在未来,我也能成为一个像钱老师一样,成为有发现、有见地、会思考、会研究的学者。


@ 2021级学生  张国栋



许宗祥老师十分注重实验细节,严谨而执着的态度和精神,教我养成了在科研中精益求精的思维模式。”


许宗祥(化学系教授)与学生合影


“研究是一种持久的追求,不要轻易放弃。”许宗祥老师常常告诉我,科研就像一场艰苦的旅程,充满了挑战和困难,失败和被拒绝只是成功的一部分,而不是终点。这句话成为我在困难时的动力和支持,在我实验不顺利、论文被拒绝时,它激励着我不断超越自我,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


过去许多年,许宗祥老师在酞菁分子设计和合成领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创新的设计思路和合成方法,成功地合成了多种具有优异性能的酞菁分子,在太阳能电池和能源存储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为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老师常教导我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从多个角度思考和解决科学难题。他也鼓励我和其他领域的南科学子多合作和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南科大科研氛围。


许老师不仅注重培养我的实验技能和学术能力,还鼓励我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并且在具体的实验和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我细致入微的指导。他的指导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和要求,他以身作则鼓励我发展科研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未来无论遇到多少挑战和困难,我都会想起许老师和他给予我的教导,坚持不放弃,就像做科研一样。



@ 2020级学生 曲歌平 



何祝兵老师常常说,科研真正缺少的是能够沉下心舍得花时间坐冷板凳的人。”


何祝兵(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与学生合影


“做科研要探求本质,从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解释实验现象,这是我从事科研的最大乐趣和意义,也是真正以科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开始。”何祝兵老师时常和我们分享他做科研的心得,他对科研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一直督促我成为一个对科研充满好奇心的人。他希望我们能用心对待科研:“真正的勤奋从来都是这个世界最稀缺的天赋,科研从来不缺聪明人,科研真正缺少的是能够沉下心舍得花时间坐冷板凳的人。”


在群英荟萃、众星云集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中,何祝兵老师一直有一席之地。他将锡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效率提升至14.81%,至今无人能够超越。他以唯一通讯作者的身份在《Nature》杂志上报道了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突破,将效率提升到了25.86%。他的杰出成就不仅给太阳能转换利用在学术界带来了新的见解,也为相关产业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发展方向。


“Try my best。”何祝兵老师时常提起这句话,这些年来他一直都是这么做的。通过超凡的努力和拼搏,他获得了现在的成就,并伴随他在学术之路上继续前行。这种拼搏的精神已成为我们很多学生的心之所向,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 2019级学生 张旭升



吴开亮老师对待科研学术工作不仅有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更充满了对待自己挚爱事物的热情。”


吴开亮(数学系副教授)与学生合影


我和吴开亮老师第一次见面是在我大三的暑假,那时我其实才刚刚接触计算方向。吴老师当时非常耐心地指导我,不断地给我提供各种编写程序的小练习。经过大四一年的学习,我不仅在程序实践方面更加得心应手了,也通过选修课程进一步地了解了吴老师的研究方向,这为我的研究生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吴老师的研究工作中,我最为佩服的是他提出的几何拟线性化(GQL)框架,通过引入辅助变量换取线性的思路,为研究含非线性约束的复杂保界问题提供了新途径,解决了一些以前无法解决的难题。吴老师对待科研学术工作不仅有科研工作者的严谨,更充满了像对待自己挚爱事物的那般热情。


我们时不时会在微信群中看到吴老师在凌晨时分发出的最新论文链接和学习生活的干货知识,然后在几个小时后的早上在去往理学院的路上碰到他。我曾经和吴老师聊天的时候劝他早点休息,他说道:“我也想早点休息,但是这时候突然有一个点子冒出来了,我也睡不着了啊。”在我看来,吴老师是真心实意地把学术当作了自己所热爱的一项事业去奋斗,这种精神也鼓舞着我们更加投入到学习科研中。


@ 2022级学生 徐临风



李曾老师的示范和教诲让我明白,治学之道不仅在于热情和努力,更在于细致入微和对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

李曾(统计与数据科学系副教授)与学生合影


“确实,科研中保持自主性非常重要,但在此之前,我们需要集中精力完成眼前的任务,才能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李曾老师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良好的合作是实现共同目标的关键。专注于眼前的任务,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这句话让我在学习初期迷茫徘徊时,为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破除了科研的疑虑。


李曾老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在高维统计问题上的应用。她曾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统计学顶级期刊The Annals of Statistics(AOS)上发表了数篇文章,并着手解决大维样本自相关协方差矩阵谱分析及其应用问题。大维协方差矩阵的谱分析是随机矩阵理论的重要内容,并在高维统计分析中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作为随机矩阵理论中首例关于自相关协方差矩阵的研究,这项工作为随机矩阵理论在高维时间序列分析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性,开阔了道路。


“科研时要审查每一个细节,定理的条件、假设、结论,然后揭示推导的薄弱环节,再去深入思考每个定理的本质。”李曾老师的教诲让我明白,治学之道不仅在于热情和努力,更在于细致入微和对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



@ 2021级学生 肖玄哲



冯炼老师总是带着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探索科学的边界,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是时刻寻求新的发现和突破,相信每个困难背后都隐藏着解决问题的机会。”


冯炼(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与课题组同学们合影


“科研需要热爱和勤奋。”冯炼老师时常对我们说这句话,它揭示了老师科研成功的关键,激发了我们对科研的热情,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卓越,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他的话让我们明白,当把科研当作自己的事业时,唯有热爱和勤奋才能坚持主动学习新知识、接受并解决所有科研道路上的挑战。


冯炼老师是一位在水环境遥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方面有着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构建了水体藻华遥感全自动提取算法,最终在全球湖泊和海岸带水华事件的监测研究上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高水平期刊上。他说:“科研的产出都是用时间堆出来的,做科研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进来。”他凭借独到的科研眼光和对科研进展的全面把握,一直及时地为所有同学调整思路和探索方向,给予我们很多宝贵的指导。


冯炼老师总是告诉我们,做研究就需要扎扎实实的解决科研问题,不要为了做论文而做论文。他的话为我们的学术之路指引方向,“要做就做最好的研究,做有意义的研究。”他让我们明白,要相信自己的研究,踏实做好自己的课题,总有一天会走向成功!


@ 冯炼课题组成员



李芯芯老师对科研的热爱是课题组每个人有目共睹的。”


李芯芯(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和同学合影


与芯芯老师的相遇始于一封邮件,作为一个地学出身的学生,刚进课题组的时候,要适应从“陆地”到“海洋”的转变。从文献阅读到实验操作,都是芯芯老师手把手带着我做,她的耐心鼓励,以及对待科研严谨认真的态度让我对海洋科学逐渐有了兴趣和信心,也对科研有了更深的理解。


芯芯老师主要的研究兴趣是从湿地、河口向海沟各海洋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循环及其与海水酸化、海洋富营养化、缺氧效应和碳汇能力的相互关系,属于化学海洋学的前沿领域。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她厉害的地方在于,作为年轻科研人员,她与国内外很多老师有非常紧密的合作,也能为我们的课题的选择和研究带来很大帮助。而且,她积极参与海洋科学有关的科普或公益讲座,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对科研的兴趣。


芯芯老师说过工作学习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不要总是纠结于这些困难和问题会产生什么后果,去做就行了,困难总能得到解决。这句话对我这几年的影响很大。因为我是从勘查地球化学转到海洋化学的,芯芯老师总会耐心地跟我解答各种问题,带我养成好的习惯。她以身作则地让我认识到,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件小事,每周都有一点进步,最后肯定是有收获的。


@  2019级学生 赵昕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于

2016年11月25日设立

今年5月30日

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让我们致敬科技工作者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催人奋进

南科师生将不断

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勇攀科学高峰




推荐阅读


科研动态 | 南科大近期科研成果一览


Hello SUSTech | 南科大喊你运动啦!


SUSTech科研说 | 从本科生到博士生,他的南科七年学术之旅






--- 南方科技大学 ---

新媒体中心


来源:投稿同学

编辑:杨奂彦、曾昱雯


欢迎投稿、建议:

weixin@sustech.edu.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